close

P1250530.jpg

 

  關於河壇(Ghat)。

  在瓦拉那西,令我最著迷的兩樣東西,一個是舊城裡無窮無盡的小巷,另一個則是與恆河相依的無數河壇。當然,河壇不應該是數不清的,畢竟它們一個個就連結在岸邊,每走幾步也可以看到牆上清楚寫著所在河壇的名字。在維基百科上寫著,瓦拉那西沿岸有將近一百個河壇,華文旅遊書籍「印度謎城:瓦拉那西」中,則說是八十幾個。先姑且不論數量好了,河壇真正的吸引力,就在於它被賦予的目的性。

  這些由石塊堆砌出緩緩沈入河中的階梯,上演的不只是個人的日常生活,也演出著整個民族的精神寄託。當我們沿著河岸走,各種令現代人匪夷所思的事物,都一一展現。旅行印度的人都聽過一個說法:「來到印度,你要不是恨之入骨、謝絕連絡,不然就是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流連忘返。」我相信那樣的剎那抉擇,可能就發生在恆河岸,當你所觀望到的一切,挑戰著過去十幾年你對事物的認知。有些人定義這些為「未開化的落後」,並從此對印度敬謝不敏、逃之夭夭,但更多人是珍惜,珍惜這個世界上竟有如此迥異的文化,並且能夠得以讓我們看見。

  主要幾個知名的河壇,不外乎因為它們具有「火葬」、「沐浴」,或是「洗衣」等非常特殊的目的,不過如果你在瓦拉那西的時間夠久,當你無論晨昏都能夠漫步其間,你看到的就將遠遠超過這些。

1609217506.jpg


火葬

  不知道要算幸運還是不幸,我所居住的「香緹」旅店,就穩當當座落在Manikarnika Ghat附近,Manikarnika Ghat的大名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,因為它就是瓦拉那西最古老,也最大的一個火葬河壇,當地人又稱之為「Burning Gate」,只見灰煙終日不斷,人潮雜沓。我每回出門回家,似乎都必然的要繞經此地(通常可以選往小巷鑽,或者沿河走,我往往選沿河走,因小巷得跟人擠)。

  對於火葬,我沒有太多的驚訝。人嘛,生來一副臭皮囊,大火燒盡,讓河流帶走,對我而言並沒有特別不妥。偶爾陪幾個外國朋友在一邊的階梯上觀看,我總是將好奇點放在觀看進行火葬的生人們。當你必須看著至親(包裹在布中)被扛放到木頭上,當火焰開始吞噬形體,我甚少見到有人放聲號啕大哭。

1609217509.jpg


  印度人相信恆河的潔淨之力,能將在世間的罪惡洗淨。他們也相信瓦拉那西城的神聖,在此火化的人,靈魂將直達天堂。於是乎無論富者窮者,都前仆後繼的來到這裡,富貴之人或許能夠在Manikarnika Ghat的火葬場邊,買下要價不菲的木柴,覆蓋著金色的綢布,但窮者常常只落得倒臥街邊,若是有家人陪同前來的,在無力負擔一般火葬的情況下,印度政府在前幾年已經建造了電力火葬場,然而對印度教徒而言,對這樣的灰飛煙滅,總是比傳統木頭慢燃的較無信心。

  沿河共有兩個火葬場,另一個火葬河壇(Harishchandra Ghat)規模較小,但仍然是二十四小時的進行葬禮。

1609217628.jpg

洗衣

  在恆河沿岸看人洗衣服,往往一看就過了大半天。

  這似乎也是一份男人的工作,跟街頭上所有的工作一樣(裁縫、燙衣服),日出後不久,你就可以看到洗衣工人抱著一桶又一桶的衣服來到河邊,浸溼後,開始用石棒搥打。總有人問我,河水不髒嗎?但,這些衣服在抹上洗衣粉後,開始冒出泡沫,洗久了,一件件衣物在流動的水中漂動,扭乾掛起時,似乎也不這麼彆扭。

  洗衣工在過去是賤民階級的工作,在眾所好奇種性制度是否延續至今的質疑中,洗衣工似乎仍然是很低下的一種工作。他們不與他人交談,只是一整天的,重複同樣費力動作。工人之間沒有笑鬧,棒槌聲此起彼落,沒有所謂的分工,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眼前小山一樣高的任務。

1609217629.jpg

  準備曬乾的衣服就依序排放在河階上,一天總是會乾,抖落灰塵,就再度推起推車,將衣物物歸原主。

  所謂的洗衣場河壇,實在為數眾多,洗衣工的世襲就如同他們洗衣位置的傳遞,這是一個我問出不出來,也沒有人說得出口的世界,只知道每個工人固定為城市裡的某些區域服務,來到河邊後,就停留在他們的父親,或者父親的父親曾經站立著的河邊。

P1020042.jpg


待續:沐浴、祈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ndici 的頭像
    undici

    美麗失敗者

    undi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