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相信,關於我大學念了六年這個祕密,大家是眾所皆知的了。

不少人問過我怎麼會念到六年呢?尤其是在一個原文書就是「中文」的中國文學系。當真的念到了第六年時,連我的老師也不禁懷疑起我是僑生的可能性。不過,面對這樣的疑問,通常我回答的答案當然是: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,六年能夠念完已經是超前進度了」,然而事實上了解我的人,大概對於我能夠花六年就拿張證書回來感到慶幸,其實我帶回來的不只是證書,我畢業時總修學分數已經超過兩百多,而中文系畢業只需要區區132學分。

那到底我都在幹嘛?

我到底都在幹嘛是別的故事,今天要講的故事是關於一個人,一個瑞典人,偷偷摸摸混到我們中文系來的傢伙。



中文系有幾項必修,除去古典文學(詩選、詞曲選、戲曲選)和現代文學(現代詩、現代戲劇...),剩下的,就是人見人厭的扎根理論,舉凡文字學、文學史、聲韻學,還有我入學那年取消必修身分的訓詁學。這些課程需要的特殊能力,別無其他。就是死背、死背、還有耐心的死背。關於那個瑞典人怎麼混進來的,就是跟以上「聲韻學」有關。

對於我們系上的聲韻學,我從大一就有耳聞,能有多悶就有多悶,能有多難就有多難。而且全系只有一個教授可以教(不像我的詩選,日間部上了不喜歡,就當掉隔年去上進修推廣部的),所以在這逼良為娼,喔不,在這刀子都架到脖子上的緊張時刻,我只能一延再延,終於在大五的時候,修上了這門課。

大五那年,系上來了個新老師,留學法國的。這下我可開心,老師風趣幽默,而且肚子裡墨水滿滿,在法國念的是語言學,沒想到一進中文系就被調來教聲韻學(大概系上老師也發現軍心渙散吧),所以其實那年的聲韻學,大家都很開心,老師不只會使用客語、閩南語讓我們去理解中古漢語的存在,甚至常常沿用法文來解釋語言的構造,語言其實是十分有趣的,它是一個隨著時代、文化,隨著地理、生理,各種境遇不同而蜿蜒流傳下來的東西。

恩,不過今天的故事也不是要講語言學,而是,因為我的同學都已經畢業了,所以往往上課時,我都會伺機搭訕幾個好心的學妹。好心學妹會幫我拿講義、印課本,好心學妹會提醒我要小考,老師在點名,好心學妹還會用崇拜的眼神說:「學姊,你好酷....」,所以就在老師開了上百本參考書之後,我請好心學妹去蒐集一下資訊,到底應該要買的是哪幾本,

就是那個moment,我認識了他:高本漢,他寫了一本《中國音韻學研究》,聽老師說還蠻強的,所以學妹也就幫我訂了。


其實念聲韻學的日子,大部分時候是快樂的。因為老師上課很棒,只是唯有在要考試的時候,老師也知道我們不情願,但是,廣韻下的206韻還是得背,中古漢語的三十六聲母也要熟讀,更不用說如果切韻圖切半天切不出來,明天就準備直著走進教室,橫著被抬出來吧。



(這不是填空遊戲,也不是下黑白棋,這是韻圖,也就是古時候沒有注音符號、羅馬拼音的時候,古人怎麼知道字要怎麼念的方式)


就是在這種風聲鶴唳、草木皆兵的情況下,我肩負著背水一戰的心情(今年被當的話,明年不一定是這個老師教),所以格外認真用功唸書,也就是這個時候,那本不大不小的綠皮書《中國音韻學研究》,成了拯救蒼生萬民的寶典。

這本書到底有多神呢?就看看對岸的人怎麼形容吧:「高本汉从方法论的角度确立了系联法的重要地位,使之成为语文学提取音类和分析音系的一种经典方法。根据这种方法建立起中古音系(切韵音系)的音类框架之 后,高本汉就将其作为构拟对象,把中国境内的30多个方言点的读音和几种域外方言的音值作为比较的材料,全面地构拟出了中古的声母、韵母系统,其中采用的 方法是典型的历史比较法。

沒關係,我也不喜歡看簡體字,所以先跳過吧,總之我左翻右翻這本《中國音韻學研究》,就這樣渡過了大五人生,而小小的綠皮子書,也從來沒有顯露過它獨特的身世。

直到,兩年後,


兩年後,兩年後,兩年後,兩年後,兩年後,兩年後,兩年後,兩年後,兩年後,兩年後,


兩年後,我在書店裡工作,有天物流貨運送來了出版社新出的作品,當中有一本書引起了我的注意:漢字的歷史(你是怎樣故意不用一般開數,要標新立異的搞個17×23?),引起我注意的當然是這本書的內容,是用簡單、實際的描述,深入淺出的交代了中文字的奧妙。這教文字學四修的我怎麼能不欣喜若狂,從那天之後,我就將這本書擺在書店最顯眼處,並且將之評語成每個用中文字的人都該閱讀的書。然後為了知道哪個有心人這麼棒的寫了這本書,所以我去查了作者身分。



囧rz,[瑞典]林西莉?

在一九八九年,女漢學家林西莉(Cecilia Lindqvist, 1932-)便在瑞典出版了耗時八年寫成的《漢字的故事》(Tecknens Rike);她以非學院派的敘事,將漢字與中國史地、文化與考古的關聯化成一篇篇的故事。這本書經由史特林堡劇作的大陸譯者李之義,直接由瑞典文譯成中文,於一九九八年在大陸出版,名為《漢字王國──講述中國人和他們的漢字的故事》。經由貓頭鷹出版社對台灣的用語加以潤飾,《漢字的故事》終於在今年問世。 破報407期

這真的見鬼了,這本講漢字的書,居然是個瑞典人寫的,我繼續讀,讀到林西莉的生平,

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○年代末起學習漢語,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;六○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,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。作者簡介

高本漢?好耳熟的名字!真是太耳熟了,疑惑之餘,我回家後咚咚咚的去翻出我拿來壓鹹菜(誤)的書箱子,這一翻,顫抖的雙手證明了我的猜測。沒錯,高本漢,《中國音韻學研究》作者,我認識他,而且認識他很久了,他陪我渡過一年的聲韻學,這傢伙,居然是,瑞典人?!??!?!
 
高本漢(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),一個道道地地的瑞典人,他在1910年代來到中國,雖然只短短待了兩年,但是在往後他對漢學領域的關注與投入,結合他採用當時歐洲特有的歷史語音學來重整漢語語音學中的構造。因此他的著作《中國音韻學研究》不只帶來中國做中古漢語研究方面的新格局,也成為現代中文系學生念聲韻學的必要參考資料。

就這樣,故事講完了,瑞典人很厲害,因為其實不只高本漢和林西莉,馬悅然相信更是國人比較容易知曉的瑞典漢學家(曾獲台大的邀請來台,另曾於2001年選編《二十世紀台灣詩選》麥田出版)。

瑞典人很厲害,要去瑞典教中文的同學們,最好秤秤斤兩再出發。

囧rz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ndici 的頭像
    undici

    美麗失敗者

    undi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